正在阅读:行走家乡 探访非遗----武陟县育才学校五年级小记者寻访活动(二)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行走家乡 探访非遗----武陟县育才学校五年级小记者寻访活动(二)
转载
绑定手机于 2024/10/22 08:38:1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武陟县育才学校
3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1
行走家乡 探访非遗----武陟县育才学校五年级小记者寻访活动(二)
显示
家乡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承载着无数的记忆和故事。每一个角落都沉淀着乡土人情,每一寸土地都铭刻着历史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成长,汲取智慧,感受着家乡文化的沉淀。作为育才学校的小记者,我们有责任积极发现、讲述、传播家乡故事,传承家乡文化,以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升精神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黄河魂
中国黄河文化之乡—— 武陟
五(3)班:韩培元
辅导教师:王国花
简介篇
武陟县,是河南省焦作市下辖县,地处豫北怀川平原,位于河南省西北部,东与新乡市获嘉县、原阳县接壤,西与博爱县、温县交界,北与修武县为邻,南濒黄河与郑州市荥阳市相望。武陟历史悠久,夏朝属冀州,称覃怀。周初,称怀邑。1948年,武陟全境解放。1949年,武陟县属平原省新乡行政专员公署。1952年,武陟县属河南省新乡行署。1986年,武陟县属焦作市管辖。旅游篇
千佛阁位于武陟县木城镇南大街北端,是一座建筑高大、气势雄伟的古建筑。阁顶内部绘有千佛壁画,工艺精湛,色彩鲜艳,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艺术造诣。
青龙宫位于武陟县龙源镇万花村,原名青龙祠,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庙宇。这里建筑宏伟,香火旺盛,每年的庙会更是热闹非凡,吸引众多游客前来。
妙乐寺塔位于武陟县大虹桥乡东张村,是我国现存古老且保存完整的五代御塔,被誉为“河南第一塔”。塔身挺拔秀丽,造型优美,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嘉应观位于武陟县嘉应观乡杨庄村南,是一座酷似故宫的庙观,也是我国历史上记述治黄史的庙宇。其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殿宇楼阁错落有致,红墙碧瓦交相辉映,古色古香,十分壮观。吃货篇
砂锅看着不大,但是里面的酥肉蛮多的!酥肉真的是肉多面少,几乎吃不到面粉的存在了,纯纯的大口吃肉,每份砂锅都会配一筐青菜,一定要趁热加到砂锅里!用砂锅的热汤把青菜烫熟,非常好吃,荤素搭配!砂锅可以搭配烧饼、米饭、方便面。
武陟油茶美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早在明清时期,武陟地区就已盛行油茶,那时它不仅是日常的饮品,更是节庆、待客的上佳之选。油茶的制作技艺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成为武陟的一张美食名片。制作武陟油茶,选材讲究,工艺精细。首先,选用优质的小麦粉、芝麻、花生等原料,经过精心炒制,释放出诱人的香气。接着,将这些原料细细研磨与水、糖等调和,形成独特的油茶浆。最后,经过独特的熬制工艺,油茶变得醇厚浓郁,香飘四溢。品尝一口武陟油茶,仿佛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丽。油茶香浓而不腻,甜度适中,每一口都充满了满满的幸福感。无论是清晨醒来的第一口,还是午后小憩的伴侣,油茶都能给你带来一份温暖与满足。文化篇
悠扬黄河泥埙,奏响千年黄河文化!在黄河之滨,有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声音,它穿越千年的时光,诉说着黄河文化的厚重与深沉。这就是黄河泥埙,一种蕴含着黄河精神与文化底蕴的乐器。拿起黄河泥埙,仿佛能感受到黄河的波涛汹涌,那种磅礴的气势仿佛随时都能从指尖溢出。轻轻吹奏,你会听到那深沉而悠扬的声音,如同黄河的水声,激荡在心间。黄河泥埙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每一件都是手工精心打造,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匠人的心血与情感。当你轻轻抚摸那粗糙的泥土表面,仿佛能感受到黄河的沧桑与历史的沉淀。在黄河文化的熏陶下,黄河陶埙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人们重新认识黄河,了解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四大怀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把“覃怀地(怀川)(今河南焦作)所产的菊花、山药、牛膝、地黄都列为上品,至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被誉为“国药”、“华药”受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1.怀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祛风等功效;黄菊花多用于疏风清热,白菊花多用于平肝清肝明目。2.怀山药: 甘平 归脾肺肾经;有益气、养阴、补养脾胃肾、生津益肺、止泻之效;系重要滋补药之一。
3.怀牛膝:苦酸甘平 归肝肾经;有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引血下行之效;怀牛膝偏补肝肾强筋骨。
4 .怀地黄: 分生地、熟地两种;《本草纲目》载: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需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需用之。尤熟地有益精填髓之功。
河南非遗名吃——胡辣汤
五(1)班:张弈博
辅导老师:武利红
最近迷上了《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节目,很喜欢这句话:一座城一味道,最好的味道往往在街头小巷。作为一个河南的小伙子,听的最多的就是各个早餐店都有的胡辣汤。可它虽然有名,我却从来没有真正品尝过。一天早上,起个大早,我便要求妈妈带我去品尝胡辣汤的味道。来到三街的逍遥镇胡辣汤早餐店,我迫不及待地点了一碗。闻着锅里扑面而来的香味,我垂涎欲滴。老板盛好后递给我,我们便找了位置坐下来。我拿起勺子,舀起一勺,仔细观察里面的材料:有牛肉、木耳、海带、粉条、豆制品,还有说不出来的他们特质的调味料,也就是胡辣汤的精髓。我尝了一口,牛肉的香味很足,每一种佐料都被汤汁包裹着,余味辣辣的,但作为小孩子的我是完全可以承受的。我问妈妈:“为什么早餐店都会有胡辣汤呢?”妈妈说:“那是因为它是河南有名的小吃,而且来历不一般。”
传说明朝嘉靖皇帝年间,皇上忙于修道,欲图长生不老。内阁大学士严嵩为取悦皇上,从民间得胡辣汤秘方献上。嘉靖皇帝服用后,口气清爽,精神焕发,于是龙颜大悦。遂赐名“御汤”。明末,清兵入关,御厨赵杞携带秘方逃至河南周口市的小县城一西华县逍遥镇,并把配方传于当地居民,当地的人因此开始学会了做这个汤。从那之后开始往下传承下去,逍遥镇的人觉得这个汤味道俱全并且有点微辣,故改名为“胡辣汤”。真没想到,小小的一碗胡辣汤也有这么大的来历。这时,妈妈拿起一根油条递给我,说:“把油条放进去泡一泡再吃,味道也非常棒!”我听了妈妈的话,按照她的要求操作着,泡过后放进嘴里。本来油腻的油条被胡辣汤的汤汁完全浸泡后,油腻感没有了,味道更加独特。此刻,我爱上了胡辣汤。
探寻非遗 我为家乡代言
五(7)班:吉梦涵
辅导老师:尹会珍
大河奔涌,九曲连环。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等9个省(自治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沿着晋新高速驶入武陟县城,一面以黄河水为底色的大型展板“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映入眼帘。一部武陟发展史,半部黄河变迁图。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建是土生土长的武陟人,他自幼与音乐结缘,三十余年来潜心研究,专注手工制作黄河泥埙。取自黄河滩地的泥土加入水的滋润,他用黄河水、黄河泥制作,经过数十道工序被塑造成形状各异的黄河泥埙,用黄河泥埙吹奏黄河音乐,用黄河音乐传播黄河文化,用埙乐语言讲述黄河故事。
黄河泥埙精雕细琢成诗画并茂、秀外慧中的黄河文化精品,既小巧精致又高贵典雅,成为传播中国黄河文化的新载体。
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数量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生动震撼的武陟黄河故事,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见证了黄河沧海桑田的发展变化,传承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彰显了武陟独特的城市气质和历史文脉我心中的黄河之歌
——探秘河南非遗黄河号子
五(8)班:李子昊
辅导教师:聂安平
在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作为一名小小记者,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敬仰,踏上了探索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号子的旅程。黄河,这条流淌在中国大地上的金色绸带,不仅滋养了无数生命,更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黄河号子,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早晨,我兴奋地跟着爸爸妈妈来到了黄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一踏上这片土地,我就被那广阔的河面和两岸郁郁葱葱的树木所吸引。村民们穿着朴素而传统的衣服,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他们正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黄河号子表演。
随着一阵激昂的号子声响起,我循声望去,只见几位村民划着木船,在黄河上唱响了那熟悉而陌生的旋律。那声音,高亢有力,如同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充满了力量与希望。我听得入了迷,仿佛也被那激昂的号子声带入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
在村民们的带领下,我有幸近距离地观看了黄河号子的表演。他们一边划船,一边唱着号子,那歌声中既有劳动的艰辛,也有对生活的热爱,更有对黄河母亲的深情呼唤。听着那激昂的号子声,我仿佛看到了黄河儿女们在艰苦的劳动中,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劳动赞歌。表演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采访了一位表演黄河号子的老爷爷。他告诉我,黄河号子起源于古代黄河沿岸的治水、航运等劳动中,是黄河儿女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独特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中华民族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的精神。听着他的讲述,我对黄河号子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这次探访,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黄河号子的魅力与价值。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延续。黄河号子,就像一首唱响在黄河之上的古老歌谣,它让我们看到了黄河儿女的勇敢与智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精神力量。作为一名小小记者,我深感责任重大。我要把这次探访的经历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黄河号子,欣赏黄河号子,更要呼吁大家共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让我们一起守护这份属于我们的文化瑰宝,让黄河号子的旋律在新时代继续响彻云霄!这次探访,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让我对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黄河号子一定能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纽带。而我,也将继续以一名小小记者的身份,去探寻更多、更美的文化故事。
非遗美食 穿越历史的醇香传承
五(2)班:刘子晨
辅导老师:慕雪琴
武陟油茶,这一传统美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早在明清时期,武陟地区就已盛行油茶,那时它不仅是日常的饮品,更是节庆、待客的上佳之选。油茶的制作技艺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成为武陟的一张美食名片。
制作武陟油茶,选材讲究,工艺精细。首先,选用优质的小麦粉、芝麻、花生等原料,经过精心炒制,释放出诱人的香气。接着,将这些原料细细研磨,与水、糖等调和,形成独特的油茶浆。之后,经过独特的熬制工艺,油茶变得醇厚浓郁,香飘四溢。
品尝一口武陟油茶,仿佛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丽。油茶香浓而不腻,甜度适中,每一口都充满了满满的幸福感。无论是清晨醒来的第一口,还是午后小憩的伴侣,油茶都能给你带来一份温暖与满足。
作为非遗美食,武陟油茶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代的传承人都在用心守护着这份古老的技艺,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这份醇香的美味。武陟油茶,一款承载历史与文化的非遗美食。它用独特的口感和制作工艺,诠释着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如果你还没有尝试过,不妨找一个闲暇的时光,来一杯武陟油茶,品味那份穿越历史的醇香传承。
家乡非遗 太极文化
五(4)班:侯子佩
指导老师:常祎
我的家乡河南省焦作市,有一项世界非遗文化,它文明于全世界,传承于古今。焦作市温县的陈家沟是陈氏太极拳发源地。国庆节期间,我和爸爸去那里参观了一下。初到陈家沟,最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荒凉”,荒凉与“太极圣地”这样如雷贯耳的名气很不匹配。与少林的火热相比,陈家沟实在过于冷清。虽然少林寺历史更悠久,但后期的炒作想必是更主要的原因。
陈家沟主要参观地方包括太极拳祖祠、武术馆、杨露禅学拳处、太极拳博物馆等,其中祖祠是为纪念太极拳历代宗师所建,由山门、碑廊、拳谱堂、祖师堂等组成,院内广场两侧塑建有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的铜像以及历代太极拳宗师的碑碣等。祖祠也是景区唯一需要收费的地方,票价40元。
建议前来参观还是找一个讲解,了解陈家沟的历史文化,听一听历代宗师背后的故事,才会让你感到不虚此行。否则,你可能会发现与你想象的不大相同,心里落差会很大。
太极拳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太极拳发源于黄河岸边,自17世纪中叶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村形成以来,世代传承,不断创新。
在中国哲学中,阴和阳是组成宇宙的两个要素,它们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保持着一种平衡。太极拳讲究阴阳变化,每招每式都贯穿着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转化的原则。
家乡非遗——嘉应观
五(6)班:周默
辅导教师:李方
嘉应观,俗名庙宫,又称黄河龙王庙,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乡,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嘉应观是雍正皇帝为了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而建造的淮黄诸河龙王庙,建筑布局效仿故宫、集宫、庙、衙署为一体。观内有雍正亲自撰文并书写的铜碑,立在一河姣身上,意在镇恶。
嘉应观主要景点包括御碑亭、严殿、大王殿、恭仪亭、舜王阁等多余处景观组成,分南、北两院和东西跨院,为仿故宫敕建的宫、庙、衙三体合一的清代建筑群。嘉应观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遗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本次“我为家乡代言”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遗的价值和魅力。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探访,一定能够让非遗文化在当代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古色魅力永不消逝。撰稿:武利红
编辑:王红利
请关注武陟县育才学校微信平台。搜索微信号“wzycweixin”或订阅号“武陟县育才学校”加入,也可扫一扫武陟县育才学校微信平台二维码: